-
參賽人: 王修綸 吳錚 李笑同
編號:0013
單位: 錦州醫科大學
描述: 龍,自古以來即為華夏兒女心中之圣物,祥瑞之寄托,是我們中華的圖騰,承載著飛黃騰達與平步青云等諸多美好夙愿。而今,借此次培養皿大賽機會,我組三位成員,齊心協力,精心設計,嚴謹操作,采取“剪紙鏤刻模板”.“紫外燈殺菌”等系列手法,取用金黃色菌種,涂布于培養皿瓊脂上,經過悉心培養、定期觀察、后期點睛等加工細化,最終成功培養出一個栩栩如生的金龍形象。 以龍騰萬里為名,得此金龍標本,旨在將微生物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表達對我校日臻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更祝愿我國微生物學事業如同這騰飛九天的金龍般,翹首于世界。須知"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
-
-
參賽人: 李小雨 陳柏羽 鄧小暢 陳忠秀
編號:0113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的一條游船上勝利閉幕。這條游船獲得了一個永遠載入史冊的名字——紅船。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百年后,有一群青年,他們駕駛著時代的航空母艦,凱歌前行,揮灑青春豪情,秀水泱泱,紅船依舊,時代變遷,精神永恒。紅船之上回望百年駛向未來,我們初心如磐,我們根脈不忘。乘著新時代大船,奮力譜寫壯美華章!
-
參賽人: 趙楠、于敏、邱泉源、趙卓、陳志、王玉迎、王洪彬
編號:0014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靈感來源: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他強調,要弘揚探月精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勇攀科技高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設計靈感: 背景:藍綠色象征碧藍的天空,廣闊的宇宙。 月球(左上角):象征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和月球更進一步。 地球(右下角):象征我們離不開我們的家園。 土星(上):中國持續發展,勇攀科技高峰,正在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 未知星球(左下):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百折不撓的精神,終會開拓到宇宙的每一個未知角落。
-
參賽人: 狄雨龍 劉子睦
編號:0063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天津之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橋上瞰景摩天輪,是天津的地標之一,是亞洲第一摩天輪,摩天輪是一種大型轉輪狀的機械建筑設施,而天津之眼是海河上技術難度最大的一座跨河橋梁,天津之眼的修建,用時短,難度高,無疑將我國機械設備能力又提升了高度,隨著內部經濟的不斷發展,天津的城市建設也越來越好, 這個地標更多地代表著天津的活力和生氣。通過微生物來構造一個絢麗奪目的天津之眼,展開科普實驗的同時讓給人們帶來天津之眼不一樣的美。培養基底部的藍色,代表穿過天津流入渤海的海河,旁邊彩色建筑物展現出天津繁華的街容,夜幕降臨,伴隨著皎潔的月光,夜晚的“天津之眼”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嶄新的面目。天眼,街容,微生物三者結合起來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一輪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照射下,天津之眼泛起白藍色的光,散發著月圓之夜的魅力,燈火闌珊處,人群融于城市的夜中,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在燈紅酒綠處吹著風,說說笑笑,享受著一天的小確幸,蔚藍色的河水從天津之眼下穿流而過,見證著這個城市的紛紛擾擾。天津之眼不僅僅見證了天津的繁榮,更是我國科研力量,基礎工業不斷發展強大的象征,基礎觀賞設施的完善,更突出我國經濟實力的飛速發展。天津之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橋上瞰景摩天輪,是天津的地標之一,是亞洲第一摩天輪,摩天輪是一種大型轉輪狀的機械建筑設施,而天津之眼是海河上技術難度最大的一座跨河橋梁,天津之眼的修建,用時短,難度高,無疑將我國機械設備能力又提升了高度,隨著內部經濟的不斷發展,天津的城市建設也越來越好, 這個地標更多地代表著天津的活力和生氣。通過微生物來構造一個絢麗奪目的天津之眼,展開科普實驗的同時讓給人們帶來天津之眼不一樣的美。培養基底部的藍色,代表穿過天津流入渤海的海河,旁邊彩色建筑物展現出天津繁華的街容,夜幕降臨,伴隨著皎潔的月光,夜晚的“天津之眼”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嶄新的面目。天眼,街容,微生物三者結合起來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一輪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照射下,天津之眼泛起白藍色的光,散發著月圓之夜的魅力,燈火闌珊處,人群融于城市的夜中,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在燈紅酒綠處吹著風,說說笑笑,享受著一天的小確幸,蔚藍色的河水從天津之眼下穿流而過,見證著這個城市的紛紛擾擾。天津之眼不僅僅見證了天津的繁榮,更是我國科研力量,基礎工業不斷發展強大的象征,基礎觀賞設施的完善,更突出我國經濟實力的飛速發展。
-
參賽人: 張彤彤,王玥,李相勛,惠威,張會圖
編號:0065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21年4月19日,李克強總理來到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偫碇赋隹脊偶夹g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光局限于考古專業單一領域,而是許多學科協同配合的結果??甲C文化根脈目的是為了鼎新,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通過考古使積淀深厚的優秀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要發掘好、保護好、研究好三星堆遺址這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舊日細微我們能從考古的歷史文物中窺見從前中華古國的一縷微光,伴隨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微生物也見證了這一段歷史。 代表三星堆文化的青銅縱目面具(圖1),維系兩岸關系的千里江山圖和鯤鵬相融(圖2),太陽神鳥圖徽(圖3)沖破黑暗代表中華文明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
參賽人: 姜成基、安家明、楊子璇、李洋、楊子朔、王子康
編號:0141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秘生物,春分登天,秋分潛淵,騰云駕霧,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崇敬與膜拜。同時,中國是龍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龍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與象征。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征英武;獅鼻復象征寶貴;金魚尾象征靈活;馬齒象征勤勞和善良等。 這兩年中華民族多災多難,這條祥龍就代表著我們對民族好運的祈福。同時,我們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像這條龍一樣,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趨日騰云、所向披靡。 在制作工藝上我們利用我們前期發現霉菌在LB培養基上生長緩慢、不會大面積擴散的特點進行構思——利用黑曲霉進行繪畫,既能滿足顏色上對純黑色的需求,又能利用霉菌特性突出立體感。
-
參賽人: 唐冰鈺、王雪、申玉玉、黎明、李玉
編號:0092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蕓蕓眾生,海中大魚。 人生伊始,此岸啟程。 生命之至,彼岸而止。 身作泥土,靈化小魚。 轉世輪回,往復不息。 這是一個關于輪回的故事。 從大魚的形態重生為鯤,這是生命的輪回。 湫為椿默默地付出了一切,但椿永遠愛的是鯤。椿和湫之間的愛,如春秋更迭,相互競逐卻無法相遇,這是愛的輪回。 本作品以電影《大魚海棠》為靈感來源,刻畫了鯤、椿和湫三人之間的故事。充滿著中國的神秘感與浪漫色彩,展現出獨屬于東方的古典神秘氣質,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古代神話故事,在犧牲、選擇和生死中進行抉擇。歌頌了偉大而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每條大魚,都會相遇, 每一個人,都會重聚, 生命旅程,往復不息, 每一個夢, 都會有你。
-
參賽人: 趙楠 周雋涵 崔靖康 吳子航 王洪彬
編號:0017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1.圖案理念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醫護人員成為了令人肅然起敬的“逆行者”,為了百姓安康,他們自愿放棄與家人團聚,沖在疫情防控最前線,與看不見摸不著的“疫魔”作殊死的較量斗爭。他們連夜戰斗在疫情戰場第一線,防護服里都是汗水,護目鏡里全是霧氣,而這些超負荷的狀況,只是他們工作的日常他們從未放棄,默默地戰斗,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讓越來越多的患者痊愈出院,老百姓逐漸從疫情初期的絕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這些“最美逆行者”,正是當今時代的“新英雄”,他們就是白衣天使醫務人員,他們是一群“白衣逆行者”。 本作品創作靈感即來源于我們的平凡天使,我們的醫務人員,他們相互鼓勵,不畏困難。以卡通畫的形式展現,生動可愛卻飽含中國精神。 2.命名來源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背鲎杂凇稉艄摹?,這句話原本用來描寫戰士之間的感情,現在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文大意為:我已歷遍了生死離合。我曾許諾,要牽著你的手,與你一起走向垂暮。但如今我們相去甚遠,甚至不知有生之年可否與你重逢?,F我與你天各一方,你一定不相信我們曾經的誓言了吧。 3.細節象征 (1)病毒侵染 女主人公的護士服由粉紅色漸漸轉變為綠色,最后出現藍色斑點狀顆粒。粉色到綠色的轉變,表示感染病毒;最后的藍色表明經過治療,病情得到抑制。 (2)發色斑白 相較于女主人公,男主人公的發色略顯斑白,代表參與高強度的臨床治療的疲憊,以及對女友以及更多患者的擔心。
-
參賽人: 浦譯文,劉博,劉藝
編號:0148
單位: 鹽城師范學院
描述: 梅蘭竹菊并稱為花中四君子,這次我們參賽的作品便是臘梅。她孤獨,寒風凌烈的隆冬,兀自綻放于枝頭;她勇敢,從不畏懼風霜雨雪,哪怕皚皚白雪壓滿枝頭,也能在蒼白中探出一點嫩黃;她典雅,一小朵,一小朵地開了一枝,開了一樹,星星點點的嫩黃,香氣飄散,夾雜在寒風里,穿過弄堂?!斑b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边@便是她的香氣?!皦菙抵γ?,凌寒獨自開?!薄耙咽菓已掳僬杀?,猶有花枝俏”這是她的一腔孤勇——傲立風雪,無畏嚴寒。 而我們黨,又多么像臘梅一般,即使面對萬般險阻,也迎難而上。他們是英勇的,從不畏懼惡勢力,誓死奮勇頑抗,誓死保衛祖國。他們是高尚的,從不背叛黨組織,忠于人民,心懷信仰,若這份信仰也有芬芳之氣,定是像臘梅一般,香氣彌漫的。而他們取得革命的勝利之后,卻隱匿在花叢之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他們是星星之火,正如梅花一樣,雖然星星點點開了一樹,但是聚是滿天星斗,燃成一團熾烈的火焰——星星之火,可燎原!所以,我們用臘梅,這一作品,為建黨一百周年,奉獻黨的禮贊!
-
參賽人: 李雪斌 申亞淇 劉正宇 葉麗靖 孫梓瑞 王雙雨 張文慶 王家琪 周詠晴
編號:0031
單位: 南陽理工學院
描述: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本個作品的創意正是來自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作品整體是花木蘭的兩個形象,其中一個身著鎧甲,英姿颯爽,威武不凡,巾幗不讓須眉,而另外一個身著紅裙,正是豆蔻年華,嫻靜端莊,蘭心蕙性。本幅作品將花木蘭的兩個形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直觀的表現出了花木蘭從軍前后的變化,更體現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感人之處,本是一介溫柔女子,卻因父親年邁,弟弟年幼而不得不脫去紅裙身披堅甲,替父從軍。
-
參賽人: 李夢涵、申雁冰
編號:0016
單位: 天津科技大學
描述: 自2019年末,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禍事連連,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勢不可擋,數不清的生命在這場劫難中消散,即便到目前為止,疫情也未完全攻克。此外,我國各地自然災害頻發,南方地區遭遇了自1998年以來的最重汛情,地震、干旱、低溫冷凍、臺風、地質災害、風雹、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用多災多難來形容毫不為過。龍圖騰,作為上古時代的原始信仰,源于上古農耕文明時期的天象崇拜,春季于東方抬頭,夏季于南方騰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隱沒,標示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周期規律。在中國歷史上,對于龍文化的崇拜始終是主流,無論是伏羲女媧時期還是夏商周時期,甚至是明清時期,這種信仰始終沒有改變過。晚清時期,黃龍旗還成為國旗在國際上交流,代表中國形象在世界上傳播。歷史上無論是哪一個民族主導國家政權,總是將龍作為帝王的化身,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化身,同時也是整個民族最為吉祥的符號。 本次繪制龍圖騰,意在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我國數千年關于龍的歷史文化,獲得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在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點贊的同時彰顯我們華夏兒女作為龍的傳人的民族自豪感。此外,繪制龍圖騰更多的是為了表達發自心底的祝福與祈愿,一切的災難與不如意快快過去,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愿每一個生命都可以被善待;愿世界和平、萬物生生不息!
